历史沿革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前身为1958年建校时上饶师专的数理专业,学制为二年制师范专业,1959年3月改名为数学科,1959年4月赣东北大学成立后沿用数学科。1962年8月赣东北大学撤销后重办上饶师专,保留了数学科,学制改为三年制师范专业。1964年随学校停办,数学科随即中止。1977年恢复上饶师范专科学校后,数学科也同时恢复,1985年更名为数学系,1987年开始与江西师范大学联合招收数学教育本科生,2000年学校升格为本科后独立招收本科生。2000年更名为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2009年与大学计算机教学部合并,更名为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2023年5月,更名为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学院概况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现有教职工49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4人,具有博士学位12人,硕士学位30人;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享受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1人;兼职硕士生导师7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带头人1人,江西省“百千万工程人才”2人,江西省“双千计划”领军人才长期工程项目(青年类)1人,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1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校教学名师5人;上饶市“饶城英才”领军人才4人;获得首届校级突出贡献奖2人。
近年来,学院主持完成或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5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余项、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30余项、江西省教改项目30余项。获国家级优秀教改成果奖1项,省优秀教学成果奖9项。在中国科学(中、英文版)、数学学报、应用数学学报、数学年刊、计算机学报等国内期刊和国外SCI收录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和教学参考书20余部。
2022年我院数学学科入选江西省“十四五”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且是江西省唯一的数学学科入选。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西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应用数学”学科为江西省“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校级A类一流学科,并于2011年获得中央专项资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江西省特色专业,并于2012年入选江西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获省财政专项资金资助;“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是校级一流学科。
数计学院拥有计算机软件实验室2个、计算机网络及硬件实验室1个,计算数学与建模实验室1个、概率统计实验室1个、电子商务实验室1个、移动互联网络实验室1个、微格教室1个;大数据技术中心机房1个、大数据学生教学实验室2个、大数据教师科研实验室2个。
多年来,数计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生获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省级师范院校师范生一等奖等多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国家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省一等奖20项;江西省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多项;获全省大学生手机软件设计竞赛一等奖多项。历年来本科应届考研率平均达20%以上,数学专业最高达30%;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当年国考、特岗、“三支一扶”通过率达40%。据不完全统计,已有600余人考取硕士,100多人考上了博士研究生。历届毕业生就业率高,目前有一批杰出校友活跃在高校、中学、政界、商界,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学院办学优势和特色明显。“应用数学”学科为江西省“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并于2011年获得中央专项250万元的资助;“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2013年入选为江西省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在2015年江西省本科专业试点评价中排名第五,2022年获批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为江西省特色专业,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并于2012年入选江西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获省财政专项资金资助160万元;计算机应用技术是江西省高职高专教育示范专业。
“数学分析”教研室为省级教学团队。“数学分析”“数据结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文化基础”等为江西省精品课程和资源共享课程。
拥有大数据展示中心、大数据分析实验室、数学建模与统计实验室、计算数学实验室,以及大数据虚拟仿真平台及24套大数据实训案例,教学设备及软件总值人民币1200余万元,同时借助于学校的开放性的计算机机房、微格教室,为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的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条件。
为探索适合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的有效途径、提高教师基本功训练水平、提升学生职业基本技能、推进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向开放型、专业型、职业型转型发展,我们建立以学校周边中小学为主、覆盖全市的教育实训、实习基地网。
为适应本科院校面向应用型发展,对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北京千峰、IBM软件产品实训基地华点软件学院(嘉兴)、安博教育集团(昆山)服务外包产业园、苏州软件园等实训机构和企业建立了实训就业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关系。目前在校生1400多人。